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行业会展 >> 
曹德旺:我宁捐260亿,也不给员工涨一分钱工资,这都是为他们好

时间:2023-06-17 19:06:53    来源 : 艺述史

1

前段时间,“福耀玻璃厂”董事长曹德旺捐款100亿建大学的事情,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

(资料图)

曹德旺打造出的福耀玻璃,是名副其实的“国货之光”,全国30%的车玻璃都出自他的手中。

他从1983年开始做慈善事业,捐款总额约260亿人民币,说明曹德旺根本不差钱。

但他宁愿当个“散财童子”也不愿给员工涨一分钱工资,加一分钟休息时间,甚至对美国工人比对中国工人还要好。

然而他却理直气壮的说道:“这都是为了大家好”。

在很多人眼里,他就是个披着慈善外衣的“曹扒皮”,有钱有地位,却一边克扣员工的劳动力,一边做慈悲之事,借花献佛的事竟让他干了。
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难道著名企业家曹德旺,真的是打着慈善的名义,给自己添加名望的黑心资本家吗?

2

曹德旺能有今天的成就,其实跟一个女人脱不了关系,如果没有那个女人,恐怕他连“备受争议”的机会都难求。

曹德旺刚出生的时候,便是妥妥的“富三代”,爷爷是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大股东,在那个年代他家是妥妥的“万元户”,含着金汤匙长大的曹德旺从小就没受过什么罪。

可惜好景不长,在一次沉船事故中,爷爷不幸丧命,连同全部的家产也被淹没了。

从巅峰跌到谷底后,曹德旺的父亲选择了外出打工,照料6个孩子的担子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。

当时恰逢战乱年代,父亲在外面挣的钱有时很难寄回家里,母亲只好一边照顾孩子,一边做点零工贴补家用。

后来据曹德旺回忆起来说道:“有时实在饿得受不了,母亲就会把花生皮磨成粉,用开水泡一泡当米粥喝”。

直到战乱结束,日子才渐渐有了起色,但也仅够一家人吃饱饭而已。

15岁那年,为了挣点钱改善生活,曹德旺跟随父亲一起去了上海。

他们最开始靠倒卖烟草维生,从福州进货运到上海来卖,期间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。

之后他们还卖过水果、卖过蔬菜,总之什么挣钱就做什么。

曹德旺每天凌晨6点跟着父亲去进货,一直忙到晚上7、8点才结束。他常常提起这段往事,说“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苦”。

曹德旺的母亲心疼他,常常在他看不到的地方躲着哭,但他和父亲的努力的确让生活好转了起来。

而曹德旺命运的转折点,发生在1968年。

在父母的安排下,22岁的他娶了个媳妇,曹德旺最初的创业资金,就是他媳妇变卖嫁妆提供的。

当时曹德旺听说做木耳生意利润很大,可因为没有资金,他就放弃了这个念头。妻子得知后把首饰全卖了:“拿去做生意吧,大胆一点”。

曹德旺感动的泪流满面,他没有辜负妻子的付出,不久后他果真凭借木耳生意大赚了一笔。

尝到甜头后,他就押上了全部身家,还四处借钱采购了一大批木耳。

然而在过火车站安检时,这批木耳被查到了,全部被没收了起来。

这导致曹德旺不仅把之前赚得钱全都赔了进去,还欠了一屁股的外债。为了早日上岸,他将妻儿送回了娘家,自己则卷土重来外出赚钱。

这期间他做过厨师、干过修车工,省吃俭用之下,很快就还清了债务。

他的最后一份工作,是在一家玻璃厂当采购员,曹德旺的收入还不错,可多年在外拼搏的经历,早已让他不甘心止步于此。

很快机会来了,由于玻璃厂经营不当、连年亏损,管事的已经干不下去了,曹德旺抓住机遇直接承包了玻璃厂。

在他的带领下,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,厂子就转亏为盈了,不过那时的玻璃厂仅仅是家普通的代工厂。

当时的曹德旺也没有想到,日后他会指望玻璃成为“大王”。

一次偶然的机会,曹德旺听说一块汽车玻璃就要数百美元,而且我国无法生产,只能依赖进口。

他瞬间嗅到了商机,说干就干,他在上海找到了一位这方面的专家,聘请他到自家玻璃厂搞研究。

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1985年曹德旺的工厂制作出了第一块汽车玻璃,凭借相同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,他们很快站稳了市场。

1987年曹德旺正式成立了福耀,直到今天,有四分之一的车玻璃都是福耀提供的,它已经成了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生产商。

作为风雨不怵的大商人,曹德旺本该一路顺畅的成为行业标杆,结果他却做了一个“离谱”的决定,瞬间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。

3

2015年,福耀玻璃厂的董事长曹德旺放出消息:要在美国俄亥俄州投设新厂。

消息一经爆出,瞬间掀起了轩然大波,很多人都为此感到纳闷:

放着国内五六千就能实现两班倒的工人不用,反到去地球对面花n倍价格雇一群8小时工作制的外国人,曹德旺到底图什么呢?

曹德旺给出的回答是:

美国汽车产业大、天然气便宜、电费和运输费也便宜,能支撑员工的工资,说不定在美国挣得比中国高。

而且当地政府给出了极为诱人的条件:只要能保证1500人就业,就奖励2000万美元,保证3000人就业,地皮白送。

这是因为2008年,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,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通用汽车厂宣布倒闭,5000名工人失去了收入来源,还有人因此被迫走向了犯罪的道路。

所以曹德旺来这里建厂,无非是拯救了那些挣扎在底层的劳动者。

总之,在曹德旺的带领下,福耀进军到了美国,可这次的投资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顺利,相反,此事给他本人带来了不小争议。

厂子很快建好了,曹德旺招募了大量的工人,但很快他跟工人之间就出现了微妙的矛盾。

外国人秉承的是8小时工作制,在这基础上多一分钟便是侵权,因此时间一到他们不管手里的活进行了多少,都会该吃饭吃饭、该下班下班。

低下的工作效率,导致工厂开工几个月依然呈亏损状态,曹德旺十分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。

因为玻璃制品的质量,对时间控制的要求本来就严格,几秒钟的耽搁可能就会导致一批产品不合格。

为了扭转这一局面,曹德旺特意派遣了几个美国高管前往中国学习,当他们看见中国工厂的工作状态后颇为震惊,回到美国便开始对工人进行严格的管控。

但这种作为瞬间激起了员工的不满,不断有人提出,“要组建工会,要加工资”。

曹德旺也很硬气,直接给出答复:“组建工会可以,工会进来,工厂解散”。

他无法接受工会的加入,一旦有工会监管,员工势必会无底线的要求加薪资、加福利,直到把公司亏空。

曹德旺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了场会议,他在众人面前承诺,只要公司进入盈利状态,每人时薪都加两美元,厂子里的设备也会使用最安全、最高效的。

之后他快刀斩乱麻的开除了一些不听话的员工,和管理不得当的高管。

没了“出头鸟”之后,大家进行了一轮投票,结果三分之二的人都选择支持曹德旺制定的工作制度。

当然了,公司盈利后曹德旺兑现了他的承诺,没有给员工们“画大饼”,这也使得他在美国商业里有了一定的口碑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1993年的时候,福耀凭借质量和低廉的价格,打开了国际市场,美国见此情况对福耀和多家玻璃厂进行了制裁。

很多工厂面对如此大的势力都选择了妥协,只有曹德旺不服。

他转头就把美国商务部告上了法庭,这场官司打了3年,最终曹德旺赢了,这是中国加入WTO后,第一场对外取得的商业官司胜利。

有人问曹德旺:“你不害怕会招来麻烦吗”?

他说:“我怕什么,错的又不是我,他们想要文件、要证明我都有,凭什么制裁我”?

这些事后来被拍成了一部纪录片,名叫《美国工厂》,影片上映后,曹德旺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。

4

有人痛骂曹德旺就是个“卖国贼”,给予美国工人这么好的薪资待遇,却没给国人。

身居高位的曹德旺好像已经习惯了流言蜚语,他没给出任何答复,而是把心思扑在了慈善事业上。

据统计:

1998年洪灾,他个人捐款300万,又召集员工进行了募捐。

2003年,平潭县贫困户动迁,他捐款百万修建新村。

2004年,他出资1300万修了4条路。

2005年,他捐款300万拓宽公路、捐600万给学校健康、捐70万给村里的贫困老人。

......

这些年以来,曹德旺总共捐款高达260亿,但在07年的时候,就爆出了福耀工厂里的员工,指着曹德旺的鼻子大骂:

“你个曹扒皮,克扣员工的薪资去做慈善”!

员工之所以“撕破脸”,最大的核心原因是,这么多年来工资没涨,老板却给国外人高待遇、还到处当“散财童子” 。

我国著名企业家王健林,曾在公开场合说道:

“我认为企业家要做的第一个事,是把企业做大,第二个事是提升员工的待遇,最后才轮到慈善事业”。

他没有指名道姓,人们却把目光纷纷落到了曹德旺身上。

对此,曹德旺也毫无顾虑的给出答复:“我不给他们涨工资是为他们好,如果破坏了行业规则,我给工人涨了工资,那么中小玻璃厂就招不到人了”。

他还说:“大部分人都不适合发财,因为钱的反噬力非常大”。

而这一番言论在网上同样引起了巨大风波,有人认为曹德旺就是在打着慈善的名义添加自己的威望,是个黑心的资本家。

连“为了大家好”、“钱有反噬力”这样的借口都能说出来。

也有人觉得他是真的慈善,毕竟如果他涨工资了,大量工人肯定都会涌入福耀玻璃厂,中小型工厂找不到人势必会影响整个行业的趋势,对曹德旺来说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。

在当今社会中,金钱是必不可少的,争取更多的财富也无可厚非。

但在动机和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,最好还是坚持我们的底线。

至于曹德旺究竟是不是“伪善”,谁也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,不过不管外界说什么,曹德旺都没有动摇他的本心。

工厂继续运转,慈善继续做,2021年,他还出资数百亿在福建建了一所大学,准备帮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大学梦。

用曹德旺的话来说就是:“一切随他们吧”。

标签:

热门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